笔记_CPU缓存知识
记录一下 cpu cache 相关内容
主要来自于COOLSHELL – 与程序员相关的CPU缓存知识,有些是以下几篇文章:
- cache相关概念及工作原理介绍
- CPU总线
- Cache Addressing: Length of Index, Block offset, Byte offset & Tag?
- Cache直接映射、组相连映射以及全相连映射
- 缓存一致性协议
存储器分层结构
存储器分层次结构: L1 L2 cache cpu 核独占,L3 cache 多核cpu 共享.
cpu 寄存器速度远快于主存 DRAM,如果没有 cpu cache ,cpu 性能将严重受限于主存.
cpu 缓存之所以有效,主要是因为程序运行时对内存的访问呈现局部性(Locality)特征。
这种局部性既包括
- 空间局部性(Spatial Locality)
- 时间局部性(Temporal Locality)
存储器的分层结构,带来了性能问题
现代服务器都是 一个节点有多个多核 cpu.
cpu l1 l2 cache 是独享的,l3 cache 是多核共享的,其它是所有 cpu 共享的,这带来了数据一致性的问题.
等同一个分布式系统,只是不需要考虑网络问题.
字(Word)
一般以8位二进制作为一个储存单元,也就是一个字节。每个单元有一个地址,是一个整数编码,可以表示为二进制数。
- 总线一般被设计来传输固定大小的一块数据,这块数据被称为字(word)
- 对于一个64位的CPU,其数据总线宽度为64位,一次拥有取出8个字节数据的能力.
- 64 位的CPU => 1 字=8 字节
- 32 位的CPU => 1 字=4 字节
- 问一个字占多少字节是没有意义的,因为字的大小取决去具体系统的总线宽度.
总线
总线(Bus)是计算机各种功能部件之间传送信息的公共通信干线,它是由导线组成的传输线束。
按照计算机所传输的信息种类,计算机的总线可以划分为:
- 数据总线 => 传输数据信号
-
地址总线 => 传输地址信号
-
控制总线 => 传输控制信号
cpu 如何读取数据
cpu(32bit)发送读/写内存的请求后,会被cache控制器截获。
cache控制器根据截获的请求地址,将其分为标签域、组索引域、数据索引域
。然后做了三部分工作:
- 将控制器标签域的值与存储器目录存储段cache-tag比较.查看是否有相应的存在:
- 如果存在,首先通过组索引域确定具体的cache行(cache line)。
- 然后根据标签域中的状态位确定行是否有效.
- 有效则为命中(hit).
- 命中后,再根据数据索引域确定cache行中的具体字,
- 进行对应的读/写操作(具体的写操作由写策略决定)。
- 无效则为失效(miss).
- 如果不存在,则为失效(miss).
- 失效后控制器从主存中拷贝整个cache行的数据到存储器的某个cache行中
- (具体选择哪个行是替换策略决定,何时进行替换由分配策略决定)
缓存替换策略
直接映射
抽象结构如下
- 结构上,一个直接映射(Direct Mapped)缓存由若干缓存块(Cache Block,或Cache Line)构成.
- 每个缓存块存储具有连续内存地址的若干个存储单元
(注意内存左侧给出的地址是字
地址而不是字节
地址,)
这个缓存共有四个缓存块,每个块16字节,即4个字,因此共有64字节存储空间。使用写回(Write back)策略以保证数据一致性。(32位操作系统,1个字等于4个字节,32bits)
此时处理器请求的地址在0x0020~0x0023之间,或在0x0004~0x0007之间,或在0x0528~0x052B之间,或在0x05EC~0x05EF之间,均会命中L0 cache.
将地址由高至低划分为四个部分:标签、索引、块内偏移、字节偏移。
(左边是高位,右边是低位位)
字的地址 | |||
---|---|---|---|
Number of tag bits | Number of index bits | Number of block or line offset bits | Number of byte offset bits |
1. 地址长度减去用于偏移量和索引的位数。 2.可以使用主存储器的大小来计算地址的长度 |
1.每个缓存块有一个索引(Index) 2.它一般是内存地址的低端部分 3.但不含块内偏移和字节偏移所占的最低若干位 4.log2(CS), where CS is the number of cache sets. |
log2(words per line) 例子里:每个块=16字节=4个字 log2(4)=2 |
1. => 0 for word-addressable memory b. => log2(bytes per word) for byte addressable memory |
拼接标签值和此缓存块的索引 => 缓存块的内存地址 cache line 地址
如果再加上块内偏移,就能得出任意一块数据的对应内存地址 => 块内某个字的地址.
如果再加上字节偏移, 就能得出任意一个字节的对应内存地址.
Number of index bits
- 对于Direct Mapped,CS等于CL,即高速缓存行的数量,因此索引位的数量为log2(CS)= log2(CL)。
因为通过取模计算,定位 cache line. 从 cache line 定位具体
字
-
对于完全关联,CS为1。由于log2(1)为0,因此没有索引位。
-
对于n向关联CS = CL÷n:log2(CL÷n)索引位。
过程
系统启动时,缓存内没有任何数据。之后,数据逐渐被载入或换出缓存。
假设在此后某一时间点,缓存和内存布局如上图所示
。
此时,若处理器执行数据读取指令,控制逻辑依如下流程:
- 用索引定位到相应的缓存块
-
用标签尝试匹配该缓存块的对应标签值。
-
如命中,用块内偏移将已定位缓存块内的特定数据段取出,送回处理器。
-
如未命中,先用此块地址(标签+索引)从内存读取数据并载入到当前缓存块,再用块内偏移将位于此块内的特定数据单元取出,送回处理器。
这里要注意的是:
-
读入的数据会冲掉之前的内容。为保证数据一致性,必须先将数据块内的现有内容写回内存。
-
尽管处理器请求的只是一个字,缓存仍必须在读取的时候把整个数据块都填充满。
-
缓存的读取是按缓存块大小为边界对齐的。
对于大小为16字节的缓存块,任何因为0x0000、或0x0001、或0x0002、或0x0003造成的未命中,都会导致位于内存0x0000—0x0003的全部四个字被读入块中。
而处理器执行数据写入指令时,控制逻辑依如下流程:
- 用索引定位到相应的缓存块。
- 用标签尝试匹配该缓存块的对应标签值。其结果为命中或未命中。
- 如命中,用块内偏移定位此块内的目标字。然后直接改写这个字。
- 如未命中,依系统设计不同可有两种处理策略,分别称为按写分配(Write allocate)和不按写分配(No-write allocate)。
- 如果是
按写分配
,则先如处理读未命中一样,将未命中数据读入缓存,然后再将数据写到被读入的字单元。 - 如果是
不按写分配
,则直接将数据写回内存。
- 如果是
一个数据总量为4KB、缓存块大小为16B的直接映射缓存一共有256个缓存块,其索引范围为0到255。
使用一个简单的移位函数,就可以求得任意内存地址对应的缓存块的索引。
由于这是一种多对一映射
必须在存储一段数据的同时标示出这些数据在内存中的确切位置。
- 所以每个缓存块都配有一个标签(Tag)。
- 拼接标签值和此缓存块的索引,即可求得缓存块的内存地址。
- 如果再加上块内偏移,就能得出任意一块数据的对应内存地址。
- 因此,在缓存大小不变的情况下,缓存块大小和缓存块总数成反比关系。
优点
直接映射是最简单的地址映射方式,它的硬件简单,成本低,地址变换速度快,而且不涉及替换算法问题。
缺点
Cache的存储空间得不到充分利用,每个主存块只有一个固定位置可存放,容易产生冲突,使Cache效率下降,因此只适合大容量Cache采用。例如,如果一个程序需要重复引用主存中第0块与第16块,最好将主存第0块与第16块同时复制到Cache中,但由于它们都只能复制到Cache的第0块中去,即使Cache中别的存储空间空着也不能占用,因此这两个块会不断地交替装入Cache中,导致命中率降低。
全相联映射
这种相联完全免去了索引的使用,而直接通过在整个缓存空间上匹配标签进行查找。 由于这样的查找造成的电路延迟最长.
优点
全相联映射方式比较灵活,主存的各块可以映射到Cache的任一块中,Cache的利用率高,块冲突概率低,只要淘汰Cache中的某一块,即可调入主存的任一块。
缺点
但是,由于Cache比较电路的设计和实现比较困难,这种方式只适合于小容量Cache采用
组相联映射
组相联映射实际上是直接映射和全相联映射的折中方案
下面图展示2way 组相联. cache 中 两块为一组(如:块 0和块 1, 块 2 和块 3).分为了 8 组.
Intel 大多数处理器的L1 Cache都是32KB,8-Way 组相联,Cache Line 是64 Bytes。这意味着:
- L1 cache 32KB 最多加载 512 条 CacheLine. => 32KB / 64 = 512 条 Cache Line。=> 512 块.
- 8Way 组相联, L1 Cache 中 8 块一个组,如第 0 组(块 0…块 7), 共 64 组. => 512块/8块 =64组.
那么
- L1 整个Cache被分为 S (S=64)个组
- 每个组是又由E (E=8)个最小的存储单元——Cache Line所组成
- 一个Cache Line中有B(B=64)个字节用来存储数据,即每个Cache Line能存储64个字节的数据
- 每个Cache Line又额外包含
- 一个有效位(valid bit),valid bit用来表示该缓存行是否有效;
- t个标记位(tag bit),tag bit用来协助寻址,唯一标识存储在CacheLine中的块;
- Cache Line里的64个字节其实是对应内存地址中的数据拷贝。
- 推算出每一级Cache的大小为B×E×S。=> 64*8*64=32KB
- L1 共 64 组, 因此组索引为 0~63, 组索引
set index
需要 6bits. - 组内采用全相联映射
- 进行O(n) n=8 的遍历,主是要匹配前24bits的tag
- 如果匹配中了,就算命中
- 如果没有匹配到,那就是cache miss,
- 通过
set index
+tag
,L1 可以映射 2^30=1GB 的CacheLine. - offset into cache line
- 一个内存地址对应一个字节(Byte): 0xFF 或者说 8-bit.
- CacheLine 64 bytes,因此
offset into cache line
需要 6 个 bit
缓存的一致性
如果有一个数据 x 在 CPU 第0核的缓存上被更新了,那么其它CPU核上对于这个数据 x 的值也要被更新
对于主流的CPU来说,缓存的写操作基本上是两种策略
- 一种是Write Back,写操作只要在cache上,然后再flush到内存上。
- 一种是Write Through,写操作同时写到cache和内存上。
为了提高写的性能,一般来说,主流的CPU(如:Intel Core i7/i9)采用的是Write Back的策略,因为直接写内存实在是太慢了。
cpu 硬件有两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:
- Directory 协议
- 设计一个集中式控制器,它是主存储器控制器的一部分
- Directory协议是一个中心式的,会有性能瓶颈,而且会增加整体设计的复杂度。
- Snoopy 协议
- 像是一种数据通知的总线型的技术。
- CPU Cache通过这个协议可以识别其它Cache上的数据状态。
- 如果有数据共享的话,可以通过广播机制将共享数据的状态通知给其它CPU Cache。
状态协议
- Modified:这条cache line已被修改,其数据与主存中不一致,被标记为Modified的cache line在被驱逐时,需要把数据刷回到主存中
- Shared:这条cache line与主存中的数据是一致的,并且至少在一个核心中存在,这条cache line的数据在被驱逐时无需做额外操作
- Invalid:这块数据不存在,需要重新从主存中读取
表示缓存数据有四个状态
- Modified(已修改)
- 在这条cache line被回写到内存之前,禁止对内存中这条数据的read操作。
- 在被回写到内存中之后,这条cache line被标记为Exclusive。
- Exclusive(独占的)
- 这条cache line只在当前cache中存在(独享),这条cache line的数据与主存中一致。
- 如果这条cache line被其他cache读取,Exclusive会转为Shared。
- 如果发生写入,Exclusive会转换为Modified
- Shared(共享的)
- Invalid(无效的)
MESI 这种协议在数据更新后,会标记其它共享的CPU缓存的数据拷贝为Invalid状态,然后当其它CPU再次read的时候,就会出现 cache miss 的问题,此时再从内存中更新数据。
缺点
从内存中更新数据意味着20倍速度的降低。
MOESI 协议
MOESI协议允许 CPU Cache 间同步数据,于是也降低了对内存的操作,性能是非常大的提升,但是控制逻辑也非常复杂。
MESIF
MESIF,其中的 F 是 Forward,同样是把更新过的数据转发给别的 CPU Cache .
MESIF 中的 Forward 状态与MOESI 中的 Owner 状态区别:
- MOESI 中的 Owner状态下的数据是dirty的,还没有写回内存
-
MESIF 中的 Forward状态下的数据是clean的,可以丢弃而不用另行通知
AMD用MOESI,Intel用MESIF。所以,F 状态主要是针对 CPU L3 Cache 设计的